十月的陜北,寒氣已悄然降臨,清水川能源公司#4機組A級檢修的“戰(zhàn)役”已進入最后沖刺階段。從汽輪機缸體的精密拆裝到發(fā)電機轉子的平穩(wěn)起吊回裝,從電動給水泵組的深度檢修到凝結水泵組的性能優(yōu)化,每一個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的背后,都有一個忙碌而堅定的身影——他就是檢修維護部汽化專業(yè)主任工程師趙利軍。

今年45歲的趙利軍,在能源行業(yè)已深耕二十余載。此次#4機組A級檢修,是公司年度重點工作,涉及多項高難度、高風險的核心檢修任務,趙利軍主動扛起“技術把關人”的重擔,從大修方案編制到現場作業(yè)指導,從質量驗收把關到技術難題破解,他始終堅守在檢修一線,用專業(yè)與責任為機組安全高效檢修筑牢“技術防線”。
以“嚴”立標,做大修質量的“守門人”
“檢修工作,差之毫厘,謬以千里。每一個數據、每一道工序,都必須經得起檢驗。”這是趙利軍二十多年來始終堅守的工作準則。#4機組汽輪機大修是此次檢修的“重頭戲”,其中汽輪機通流部分的間隙調整直接關系到機組大修后的發(fā)電效率。為了確保調整精度達到設計標準,趙利軍提前一周就扎進資料堆,對照設備圖紙、檢修規(guī)程,編寫出設備驗收標準。在發(fā)電機抽轉子作業(yè)中,趙利軍更是全程“釘”在現場。轉子重達百余噸,起吊、平移、就位的每一個步驟都充滿風險,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設備損壞。作業(yè)前,他組織召開專項技術交底會,詳細講解相關事項,并編寫應急預案,作業(yè)中,他時刻注意著轉子的平衡狀態(tài),經過4個多小時的連續(xù)作業(yè),轉子終于平穩(wěn)回裝。
以“干”破難,做技術攻堅的“排頭兵”
#4機組電動給水泵組運行多年,此前多次小修都未能徹底解決振動超標問題,面對這一“硬骨頭”,趙利軍主動牽頭成立技術攻堅小組,對照泵組的結構圖紙,逐一拆解零部件進行檢查。“趙工不僅能解決問題,還總能教會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。”攻堅小組的青年員工趙遠鑫說,在解決泵組振動問題的過程中,趙利軍并沒有直接給出答案,而是引導大家從“故障現象—原因分析—方案制定—效果驗證”的邏輯鏈條出發(fā),一步步找到問題的關鍵,這種“授人以漁”的方式,讓青年員工們受益匪淺。

以“傳”賦能,做青年成長的“引路人”
“一個人的技術再好,也撐不起整個團隊的發(fā)展。只有把年輕人帶起來,才能讓我們的技術力量越來越強。”趙利軍始終把“傳幫帶”作為自己的重要責任,他將大修現場作為“教室”,把檢修設備作為“教材”,通過“現場教學+實操演練+問題研討”的方式,讓青年員工在實踐中快速成長。
初級點檢員趙曉煒是去年剛入職的大學生,剛開始接觸等級檢修工作時,面對復雜的設備結構和精密的檢修工藝,常常感到無從下手。趙利軍了解情況后,主動幫助趙曉煒制定了階段性的學習計劃,還每天帶著他到現場熟悉設備、講解技術要點。為了讓“傳幫帶”更有針對性,每天晚上檢修工作結束后,汽化專業(yè)都會組織青年員工圍繞當天遇到的技術問題進行討論,分享自己的檢修經驗和心得體會。截至目前,他已在大修現場開展專項技術培訓18次,培訓青年員工60余人次。
在清水川能源公司,像趙利軍這樣的“技術脊梁”還有很多,他們扎根一線、默默奉獻,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,書寫著責任與榮光,為公司的高質量發(fā)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。

